第四届“双智能时代:社会人文解决方案”国际大会在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拉开帷幕。本届大会汇聚了来自文学、哲学、信息技术、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展示人类在数字环境中转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神经技术、神经网络等新型研究工具,学者们揭示了关于人类意识能力与记忆信息存储机制的新发现,这些成果均在会议期间进行了发布与交流。
本次大会由联邦项目“2030优先计划”提供支持。托木斯克国立大学信息政策与数字通信副校长尤利娅·埃默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自加入‘2030优先’计划以来,我们决定设立‘新社会秩序’战略项目,以回应人类身处双重现实交汇点的新处境。数字世界对现实的影响日益加深,我们必须厘清两者互动的边界,探讨人的思维方式与身份认同正在发生何种变化,以及这种影响的利与弊。理解这些转变,亟需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连续举办四届的大会,已成为探讨研究工具与方法论的常规平台,使我们得以从多元视角审视研究对象,提出新的问题。”
大会的首场活动为“双智能时代的交汇:新挑战与新解决方案”专题讨论。与会专家围绕数字时代的自我认同危机、价值观重构、批判性思维弱化、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就如何维护国家认知健康提出了建议。
在全体会议上,来自“NeuroTrend”股份公司的总经理娜塔莉亚·加尔基娜指出,数字技术的普及使人类某些传统能力出现退化,但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知识获取方式与技能结构。她举例说,过去人们习惯于自主检索多源信息并进行分析,从而从原始材料中提炼知识;而年轻一代则更倾向于借助数字工具完成这一过程,认为其效率高于依赖个人记忆或传统文献。然而,两种路径孰优孰劣,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会议期间还设置了多场专题研讨和听众互动环节,重点关注全球数字化背景下的数据安全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应推动技术进步走向可控与自觉,使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潜能的提升,而非侵蚀人文价值根基。
青年价值观议题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设置了青年学者圆桌论坛。来自各高校的学生与青年科研人员将围绕当代青年的价值体系构建及稀缺性价值观展开深入交流。
实践表明,新技术的应用与大数据的挖掘不仅塑造未来,也促使我们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本次大会特设“记忆前沿议程:集体意识新技术与数字时代的日常历史思维”专题讨论,聚焦数字工具如何重构历史认知与集体记忆。
来自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资深学者,就“假肢记忆”现象展开探讨——即在不远的未来,国家认同与群体身份将如何因技术介入而发生演变;同时,他们也评估了神经科学方法在记忆研究中的潜力与局限。
此外,大会还组织了系列分会、公开讲座及实践工作坊,重点介绍数字工具——特别是神经技术与脑电图(EEG)等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创新应用,涵盖多种实验场景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尤利娅·埃默副校长总结指出:“正是这类跨学科平台,将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讨论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可行方案。通过整合神经科学、信息学、社会学、哲学与法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科研人员与实践者共同绘制技术风险与社会机遇的路线图,开展试点验证,并推动教育项目与监管机制的创新。大会促进了研究方法与数据的交流共享,将对变革的关切转化为切实行动,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替代人类本质。”